在人的一生中,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,從某種意義上說,睡眠的品質決定著生活的品質。可是一個人為什麼要睡眠?這個問題一直是科學家想要徹底解決的問題。最近,據英國《新科學家》雜誌報道,科學家們針對睡眠的原因提出了幾種說法,從養精蓄銳的淺顯理論到涉及記憶處理的複雜理論,對人類的睡眠進行了全面的探討。







睡覺是件幸福的事~
能做夢就能成長  能睡好覺也是件好事

睡眠太少會造成“睡眠債務”,最終,你的身體將要求償還這個債務

科學家們發現,每個人需要睡眠的時間長短依賴於多種因素,包括年齡。對大部分成年人來說,每晚7至8個小時是最佳的睡眠時間。當然,有些人可能睡得少一些,每晚只需5個小時,而另有一些人則可能長一些,每天多達10個小時。如果一個人在前幾天缺覺的話,那麼他或她需要的睡眠時間也會增加。

睡眠在精神上也是重要的一環
有人說 作夢是預言 為啥麼會做夢呢?
在有壓力的狀況下  會使人難安定 也就是失眠

睡眠由四~五週期組成,每一個週期約 90 ~ 100 分鐘左右,其中又包含兩種型態的睡眠,即非快速動眼期睡眠(NREM)及快速動眼期睡眠(REM)。 
非快速動眼期又分為四個階段,在腦波記錄圖上呈現不同變化。 

第一階段︰ 是入睡期,介於清醒與睡眠之間,當你閉上眼睛,全身放輕鬆時,就進入第一階段,此時呼吸有規律,脈搏均勻。 
第二階段︰ 為淺睡期,可能做片斷的夢,眼球會慢慢地由一邊轉向另一邊。 
第三階段︰ 淺睡期進入熟睡期,此時身體極度放鬆,體溫及血壓開始下降,不容易被喚醒。 
第四階段︰ 為熟睡期,人極度放鬆,尿床及夢遊都出現在此期,然後進入快速動眼期。

快速動眼期又稱矛盾型睡眠,大腦是活動的,而身體則是休息的,在腦波圖記錄上與 NREM 的第一階段相似,但生理上的狀況卻有很大的差異。此時,呼吸與脈搏速率皆增加且呈不規則狀態,血壓的波動也大,大部份的夢都出現在此期,這個時候也比較容易醒來。





睡眠指數(Sleep Quotient) 
下列十一項陳述可以判斷你是否有足夠的睡眠 
(1) 很不容易入睡。 
(2) 有太多心事以致無法入眠。 
(3) 在晚上醒來後,無法再入睡。 
(4) 因為煩惱太多以致於無法放輕鬆。 
(5) 雖然整晚都睡著,早上起來還是累。 
(6) 有時會害怕閉上眼睛及睡覺。 
(7) 太早醒來。 
(8) 無法入眠時會感到煩躁。 
(9) 早晨會覺得僵硬及疼痛。 
(10) 覺得整晚都在做夢。 
在過去一年中若有上述之一項或多項,可能就表示你有睡眠的問題 




轉自知識和我#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dfv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